西元 |
事件 |
文物說明 |
縮圖 |
前1098 |
周武王伐紂滅商,建立周朝。利簋銘文記載武王伐紂之役在是年二月甲子日。 |
《武王征商簋》,文字保持圖樣化。p.019 |
 |
前1059 |
周公營建東都(今洛陽),是為成周。何尊記其事。 |
|
|
前1058 |
周公制禮作樂,相傳《周禮》一書即周公所作。 |
|
|
前985 |
昭王南征荊楚。史牆盤、宗周鐘均記其事,說明周文化積極向南發展。 |
|
|
前964 |
穆王得名馬,造父御車西遊。據出土的駒尊看,此時已有馬政。 |
|
|
前841 |
厲王暴虐被逐,周有「共和」之治,為中國歷史有明確紀年之始。 |
|
|
前827 |
宣王伐玁狁、西戎及淮夷。虢季子白盤、兮甲盤均記其事。 |
前878-827《散氏盤》,文字圖樣化消失,線條組成字形。p.020 |
 |
前722 |
周平王避犬戎之禍遷都至雒邑,東周之春秋時代開始。重要文物有秦公簋、獸獵紋鑑、蓮鶴方壺等;說明此時期禮崩樂壞的情形,及古代宗教神權逐步向人文世俗演變之跡。又出土實物證明此時已用鐵器。 |
前827-782一、史籀作《大篆》十五篇。二、毛公鼎。 |
 |
前679 |
齊桓公用管仲為相,提出「尊王攘夷」號召,並稱霸諸候。 |
前700-621《石鼓文》,春秋時期秦獻公至秦穆公期間的遺物。字距相較於散氏盤,顯得一致。p.021 |
 |
前606 |
楚莊王至雒,問鼎中原;顯示南方楚文化的蓬勃發展。 |
|
|
前551 |
孔子生於魯國。孔子一生誨人不倦、有教無類,首揭仁、義、禮道德學說,強調人的自覺性,為儒家開創者,被尊為「至聖先師」。 |
|
|
前536 |
鄭國執政子產鑄刑鼎,反映時代社會已面臨劇烈變化。是為中國有成文法典之始。 |
|
|
前403 |
韓趙魏三家分晉,戰國時期開始。重要文物有鑲嵌龍鳳方案、曾侯編鐘、錯金銀有流鼎等。此時期社會、經濟變化愈劇烈,諸子百家學說競相發展。傳統貴族消亡,新興的諸侯紛紛藉變法脫胎換骨,並競逐於天下。 |
前497-489晉國山西《侯馬盟書》。p.016 |
 |
前491晉國河南《溫縣盟書》。p.017 |
 |
前359 |
秦孝公用商鞅為相,實行變法。 |
|
|
前307 |
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改革,引進北方草原文化。 |
前309,青川木牘。
「當今學者都指稱青川木牘文字為秦隸,並認為另有秦篆存在,但是也都說不出簡帛上之『毛筆書寫』的秦篆是何樣貌,出土的秦人筆書墨跡中,在無『秦篆』與『秦隸』二種不同字體通行分用的事實,秦書字體不只沒有八體,秦文字事實上只有形成漢隸的『秦篆』一體,學者普遍誤識的原因,是由於先入為主的認定今本《說文》及《泰山刻石》等規整化金石文字的字相及線質為秦篆必然的條件所致。」林進忠《青川木牘的秦篆形體析論》 |
 |
前278 |
屈原卒,傳世作品有《離騷》、《天問》等二十九篇。 |
「 楚系簡帛文字,其「橫畫」的用筆起筆順向下筆,收筆下頓或回勾的用筆,與秦簡古隸起筆逆向下筆、收筆時鈍出或上挑(即所謂雁尾)的用筆完全不同,二者一個開啟了行草書的用筆,一個開啟了隸書的用筆。秦統一後,「罷其與秦文不合者」,以秦文字統一文字,隸書遂風行天下。從湖北出土的睡虎地秦簡、楊家山秦簡、王家台秦簡、龍崗秦簡、岳山秦簡、周家台秦簡及湖南出土的里耶秦簡以及馬王堆帛書看,在楚國故地上,秦國的文字已經佔據了統治地位。但是隸書的行筆畢竟沒有楚簡文字迅捷,在秦王朝滅亡後,楚簡中出現的行草書用筆因素,又在秦系文字的形體中重新再生……這就是行草書的出現。」劉紹剛《楚簡書法概論》 |
 |
前256 |
秦昭襄王滅周,周亡。 |
前267《天水秦簡》簡冊中出現不少「日」、「口」的字型,以左右各二條弧線框出外形,屬篆書的寫法,只因下筆迅速,略顯潦草。此簡代表了程邈省減小篆前的秦國文字。p.023 |
 |
前221 |
秦始皇併滅六國。收民間兵器銷以為鍾鐻和金人,又劃一度量衡、定幣制。 |
前219-,里耶秦簡。 |
 |
前219 |
始皇東巡,封禪於泰山,立石刻,統一教化。 |
前219-215李斯石刻文字小篆,字形拉長,字距一致,後成為西漢篆書的主流風格。以「籀文」(大篆)為基礎所發展出的各國文字,在造形上有所差異,致使文字未能統一。秦統天下後,始皇為使文字規範化,令李斯等人在秦籀的基礎上,加以省改,頒行全國。p.018李斯手書秦代金石刻文。金刻有權量詔版;石刻有嶧山、泰山、琅琊山、芝罘、碣石、會稽六處刻石。 |
 |
前214 |
秦取南越及河南(今河套地區)地;並增築長城,營建驪山陵。 |
詔版為自由體,主要是為了實用,無法像泰山封撣那樣鄭重和從容,寫法草率,筆劃方正,行款錯落,仍屬篆書範疇。《史記 秦始皇本記》:「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,上至以衡石量書。」即秦始皇每日要看一石的竹木簡官文,其文字工整不如詔版,直接是當時民間流行的草篆即秦隸。 |
 |
前212 |
興建阿房宮;焚書坑儒。 |
前213-《睡虎地秦簡》「為吏之道」。程邈改小篆書圓轉為方折,史載程邈創隸書。《睡虎地秦簡》為不同時期埋藏物,「為吏之道」篇約與始皇同時。與《天水秦簡》比較起來,筆畫方折、排列整齊,但字形並未改變。程邈的貢獻,其實是將秦國的實用文字加以整齊方便化。中國歷史文獻的記載,通常會舉出一位代表人物,作為該書體的發明創造者,這種記錄方式,往往造成後世讀者一種錯覺,以為書體的演變是突然發生的,而非自然漸進而成。p.024-p.025 |
 |
前200 |
漢定都長安,長樂宮築成,並續修未央宮。叔孫通制漢儀;張蒼、耿壽昌著《九章算術》。 |
|
|
前195 |
漢築蘭台,以御史中丞掌之,為最早的皇家圖書館。 |
前195,馬王堆帛書《戰國縱橫家書》西漢早期隸書結體與雲夢秦簡的秦隸相近,既有箓書圓融流動的筆意,也有漢隸的波磔,因而顯得古拙,亦稱古隸。 |
 |
前191 |
漢惠帝除秦挾書之律,廣徵先秦遺書。 |
|
|
前172 |
伏生傳授《尚書》,開西漢今文經學之緒。 |
|
|
前164 |
漢文帝使博士諸生採六經文作王制。 |
晚於前168,馬王堆一號漢墓簡。 |
 |
前138 |
漢武帝起造上林苑;派張騫出使西域。 |
|
|
前134 |
漢武帝採董仲舒議,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。 |
|
|
前130 |
張湯、趙禹定漢律。 |
|
|
前118 |
始鑄五銖錢,再度統一幣制。 |
|
|
前115 |
漢武帝起造柏梁台,以銅作承露盤,高二十丈,自此大興土木。 |
|
|
前112 |
漢武帝西巡,立泰畤於甘泉;作郊祀之樂。 |
|
|
前111 |
武帝平南越國及西南夷,擴大中華文化圈。 |
|
|
前104 |
漢武帝東巡;作建章宮;造太初曆;易服色、定官名及宗廟朝儀。 |
|
|
前99 |
太史公司馬遷發憤作《史記》。 |
|
|
前93 |
漢發孔子舊宅,得古文尚書、禮記、論語、孝經等古籍,古文經學大為發展。 |
|
|
前89 |
趙過發明代田法(即輪種)及二牛三人的耦犁法,改進農耕技術。 |
|
|
前81 |
御史大夫桑弘羊與群儒舉行鹽鐵專賣政策辯論,集中反映了漢代兩種經濟思想, 後輯為《鹽鐵論》傳世。 |
|
|
前63 |
|
前102~前62,居延太初三年簡、元康三年、元康四年;甲渠侯官址簡。 |
 |
前51 |
漢宣帝於石渠閣召集諸儒講論五經異同,又命畫功臣像於麒麟閣。 |
前56,魯孝王石刻。 |
 |
前26 |
劉向受命校理群書,又完成《列女傳》、《新序》、《說苑》等著作。 |
前49,草書仍有可辨識的隸書造形。前43《永光元年簡》草書不見隸書造形。p.028 |
 |
前23《陽朔二年簿簡冊》。p.036 |
 |
9 |
王莽代漢;旋進行多項改制,文物典章多有更易,錢制尤繁。 |
前13-10《尹灣漢簡》有左右舒展、蠶頭雁尾的筆意。可視為官方書風,字形嚴謹,而其向左右舒展的筆畫,都已呈現特定的寫法。p.025 |
 |
前13-10《尹灣漢簡》草書成熟、脫離隸書造形。在隸書形成規範化的寫法之時,草書也開始脫離隸書的造形,發展出獨立的書體。p.029 |
 |
25 |
劉秀起兵稱帝,都洛陽,是為東漢;此時讖緯之學甚為流行,迷信思想充斥於經學之中。 |
16,萊子侯石刻。萊子國一貴族為族人分封土地,並派族人儲之良為特使,召集一百餘人舉辦了大型的封田祭祀活動。為告誡子孫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封地,特意請人對此事撰文立石。西漢末年,漢隸漸趨成熟。此石刻雖似八分,但無波硨,偏古隸書風。 |
 |
27 |
|
居延 東漢建武三年候粟君所責寇恩事冊 |
 |
57 |
倭奴國遣使朝漢,光武帝賜以「漢委奴國王」金印。 |
52,東漢三老諱字忌日記。東漢前期的隸書承襲西漢末期書風,筆劃無波勢與有波勢兩種風格並存。 |
 |
60 |
漢明帝圖畫中興功臣於南宮雲台。 |
63,東漢開通褒斜道石刻。 |
 |
67 |
漢明帝遣蔡愔赴西域求佛經回,天竺僧人攝摩騰、竺法蘭同來,漢廷建白馬寺, 佛教正式傳入中國。 |
76, 東漢大吉買山地記。 |
 |
79 |
漢章帝詔諸儒於白虎觀,議五經異同,成《白虎議奏》,今文經學確定主流地位。 |
76-83,扶風人士曹喜在李斯小篆的基礎上,在能辨識字形的前提之下,改變線條的轉折,產生新的風格。取代了李斯的小篆成為主流。76-88,傳齊地的相國杜度擅草書,甚獲章帝喜愛,蔚為流行。章帝時,篆、隸、草皆有轉變性的發展。草、隸同源而異流,此時已分庭而抗禮。唐 張懷瓘《書斷》:「章草者,漢黃門令史游所作也。…因章帝所好名焉。」認為章草起於史游所做的《急就章》,得名於漢章帝。後人辨正為用之於章程文書之上者,故名章草。 |
|
97 |
王充卒,著有《論衡》八十五篇,極力攻擊讖緯迷信思想。 |
《袁安碑》東漢的篆書風格。p.022 秦漢之後,篆書主要作為紀念或宣示性的書寫。而作為日常之用的書體,則是在秦、漢時期發展並成熟的隸書與草書。 |
 |
105 |
蔡倫改良造紙。(出現於西漢初) |
|
|
110 |
漢廷詔劉珍等校訂東觀五經、諸子、傳記、百家、藝術。 大月氏王於罽賓召開佛教大會,議訂佛典並大興佛造像及寺廟,北派佛教從此大盛。 |
117,東漢祀三公山碑。 |
 |
121 |
許慎著成《說文解字》,為中國最早字書。 |
|
|
132 |
張衡作侯風地動儀。 |
|
|
141 |
張陵在鶴鳴山創五斗米道,為道教創立之始。 |
147-189(桓、靈二帝)一、張芝(?-192)《芝白帖》相較於《尹灣漢簡》的草書,字形更為凝結,線條更為厚重,一字之中的筆畫轉折,更有輕重的節奏。p.030二、劉德升創「行書法」,行書跟隨著隸書朝「楷」轉變。 |
 |
143 |
|
東漢北海相景君碑。 |
 |
148 |
|
東漢楊孟文石門頌。 |
 |
153 |
|
東漢乙瑛碑。 |
 |
156 |
|
東漢禮器碑。 |
 |
159 |
延熹二年(159年),桓帝聯合宦官殲滅梁氏,宦官同日封為「五侯」。五侯比外戚腐敗,漢政治更加衰頹。後期,太學生要求朝廷整肅宦官。延熹九年(166年)宦官與司隸校尉李膺發生衝突。桓帝大怒,下令逮捕替李膺請願的太學生200餘人,後在太傅陳蕃、將軍竇武反對下釋放太學生,但是禁錮終身,不許再做官,史稱「黨錮之禍」。 |
永壽二年瓦罐。 |
 |
172 |
|
熹平元年甕題記。 |
 |
175 |
漢廷詔諸儒校正五經文字,命蔡邕以漢隸書寫,並刻於石上,共刻尚書、周易、春秋、公羊、儀禮、魯詩、論語等七經碑石十六方立於太學門外,是為熹平石經。 |
168-189《津頓首》尺牘,字形類似楷書,與「八分」完全不同。筆勢流暢,符合《四體書勢》中隸書行書法的書體概念。當「蠶頭雁尾」被賦與「八分」之名時,「隸書」就專用於稱這類書信尺牘文字上。唐 顏真卿(709-785)《顏氏家廟碑》(780)在後人的題記中可以證明「隸書」一詞,是現今所認為的楷書一書體。p.033 |
 |
171,東漢西狹頌。175-183蔡邕《熹平石經》書風影響當代,及稍後的魏晉。內容是國家頒布的典藉,學子必須熟讀,將來才有謀取官職的機會。石經初立之時,每天都有馬車千餘輛,載著學子前來觀看並摹寫。這些好學之人,在摹寫石經時,無形中吸收了蔡邕的書風。p.026、p162。蠶頭雁尾的隸書發展至三國,專稱八分。 |
  |
185 |
|
東漢曹全碑。 |
 |
186 |
漢靈帝修南宮玉堂,鑄銅人、黃鐘;又鑄天祿、蝦蟆,吐水轉之八宮;又作翻 車、渴鳥,用灑南北郊路,極漢代宮室建築之盛。 |
186,東漢張遷碑。張芝(?-192)《冠軍帖》,唐張懷瓘《書斷》稱張芝的章草系學杜度、崔瑗,因而變之,以成今草。趙壹(生卒不詳,主要事蹟見於靈帝時)《非草書》責難草書藝術不是實用的事務…將草書當成藝術來學習,無濟於當世。 |
  |
200 |
鄭玄卒。玄遍注五經,集兩漢今古文經學之大成。 |
|
|
208 |
赤壁之戰,三國分立局面形成。 |
皇象(生卒不詳,東吳時期書家),今《急就章》寫本傳為皇象所書。南朝劉宋 羊欣(370-442)《採古來能書人名》:「吳人皇象能草,世稱沉著痛快。」 |
|
210 |
曹操造銅雀台於鄴,高十丈,殿宇百餘所。 |
|
|
212 |
孫權營建建業城(今南京)。 |
|
|
219 |
醫學家張仲景卒。景首創六經分證與八綱辨證原理,著有《傷寒雜病論》,被 尊為「醫聖」。 |
鍾繇(151-230)《賀捷表》p.034衛恒《四體書勢》隸書之下列有「行書法」,創自東漢末年的劉德升,後傳給魏國太尉-鍾繇、胡昭二人。《賀捷表》的書風決不是「八分」,而是以當時隸書字體為基礎的行書體。由於行書是隨著隸書造形概念的轉變而改變,因此當隸書向我們所理解的楷書變化時,行書也漸漸成為我們所熟悉的風貌。 |
 |
226 |
王弼生;玄學大盛。弼所注《老子》力闢讖緯之說,開一代義理之學。 |
220隸書蠶頭雁尾的造形,發展至三國時的毛弘,出現了特定的專稱:「八分」,即是《正始石經》上的隸書文字。「八分」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衛恒的《四體書勢》,這樣的稱呼一直沿用到唐代。p.026漢魏之際出現「八分」一詞,《衛敬侯碑陰文》:「魏大饗群臣上尊號奏及受禪表覬;并金針八分書也。」指《熹平石經》《魏上尊號碑》《受禪碑》一類,《唐六典》卷十:「四曰八分,謂石經碑碣所用。」於此同時,《永壽瓦罐》《熹平瓦罐》《魏鍾繇表啟》《魏景元木簡》《吳谷朗碑》等,筆劃更為輕便,不見分分蠶頭燕尾,為真書的雛形,這是當時的新俗體、新隸書。於是舊隸書必須給予升格,才能有所區別,所以稱之為八分,八分者即是八成的古體或雅體。(啟功《古代字體論稿》) |
|
235 |
魏築洛陽城宮。 馬鈞作司南車及水轉百戲,又改進紡織綾機。 |
|
|
241 |
魏刻石刊立儒家經典,用古文、小篆、漢隸(八分)三種書體,稱「三體石經」,亦稱 「正始石經」。 |
魏齊王曹芳下令書寫《正始石經》立於洛陽。p.015 |
 |
251 |
青瓷出現於福建。 |
|
|
260 |
魏僧人朱士行往西域求經,為中國僧人西行求法第一人。 |
|
|
263 |
嵇康、阮籍卒。兩氏為「竹林七賢」著名人物,領導一代風尚。 |
西晉衛桓(?-291)著《四體書勢》將書體演變依序分成古文、篆書、隸書、草書等四種。古文,是衛恒依據當時地下出土的文物與家傳的古文知識所撰,那時他所能見到的文字遺跡,最早也只是秦始皇時期的小箓而已。《吳九真太守谷朗碑》。三國.吳鳳凰元年(272)立,字雖稱隸書,實則體勢已非常接近楷書,故亦有定為楷書者。當然同後世魏碑、唐楷相比,它還帶有較濃的隸味。 |
 |
317 |
葛洪著《抱朴子》,闡發道教思想。 |
303 太安二年,西晉 陸機《平復帖》。 |
 |
318 |
「五胡之亂」起,西晉亡;司馬睿即位於建康,是為東晉。 |
|
|
321 |
書聖王羲之生;傳世墨跡有〈蘭亭集序〉、〈快雪時晴帖〉等。 |
|
|
345 |
顧愷之生;傳世畫跡有〈女史箴圖卷〉和〈洛神賦圖卷〉。 |
348《王興之墓誌銘》 |
 |
366 |
敦煌石窟開鑿。 |
353《蘭亭集序》 |
 |
385 |
前秦高僧道安卒。道安生前整理群經,確立僧團制度,對佛教發展影響極大。 |
|
|
398 |
北魏遷都平城(今山西大同)。 |
|
|
399 |
晉僧法顯西行求法。 |
|
|
402 |
慧遠結「白蓮社」於廬山,中國士人逐漸接受佛教。 |
桓玄發安帝,改國號楚,下令紙張全面取代竹簡使用,簡牘文書絕跡。 |
|
420 |
劉裕弒晉帝,建宋,南朝開始。 西秦開鑿炳靈寺石窟。 |
420-589南朝,隸書發展接近今日所稱的楷書,另有真書、正書的稱呼。南朝 齊 王僧虔(426-485)《太子舍人帖》(正書)p.035 |
 |
438 |
宋立玄、史、文、儒四學。 |
|
|
439 |
北魏滅北涼,統一華北,北朝開始。 |
|
|
442 |
北魏以道教為國教。 |
|
|
446 |
北魏太武帝禁佛毀寺,歷時五年餘,佛教遭受空前浩劫。 |
|
|
460 |
北魏開鑿雲崗石窟,由曇曜主持。 |
|
|
472 |
地理學家酈道元卒。道元撰《水經注》,詳論中國境內水道一千多條沿革,內 容豐富,文筆生動,影響後世地理遊記文學極大。 |
|
|
493 |
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,全面進行漢化。次年開鑿龍門石窟。 |
|
|
500 |
北魏開鑿天龍山及麥積山石窟。 齊謝赫著《古畫品錄》首提六法之說,影響極大。 科學家祖沖之卒;沖之首創圓周率,又改進曆法,創「大明曆」。 |
|
|
502 |
梁劉勰著《文心雕龍》五十篇。 |
|
|
522 |
梁蕭統召文學之士編《文選》(世稱《昭明文選》),為中國最早的詩文選集。 |
|
|
534 |
北魏分裂,高歡與宇文泰相抗,後分別建立北齊和北周,北魏亡。 |
|
|
544 |
賈思勰著《齊民要術》九卷,總結古代農業生產科技。 |
|
|
574 |
北周武帝禁佛道二教,繼採漢魏衣冠朝儀,不久滅北齊,再統一華北。 |
|
|
581 |
楊堅篡周,建立隋朝。詔任百姓出家及大造經像,佛教普遍流行於中國。 |
|
|
Hey I know this is off topic but I was wondering if you knew
of any widgets I could add to my blog that automatically
tweet my newest twitter updates. I’ve been looking for
a plug-in like this for quite some time and was hoping maybe you would have some experience with something like this.
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 run into anything. I truly enjoy reading your blog and
I look forward to your new updates.
bring twitter to blog: http://en.blog.wordpress.com/2009/03/26/twitter-widget/
bring entries to twitter: http://en.support.wordpress.com/twitter/